认识专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深远的变革。据工信部研判预测,未来五到十年,我国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缺口数量将达到370 万以上;尤其在数字工厂、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重点领域,迫切需要具有大工程观、创新探索能力、跨界整合能力的系统级、创新型工程领军人才。
软件工程(智能制造方向)是我校在新工科建设中,将智能制造与软件工程在垂直领域的一次多学科融合,顺应软件专业在日常应用方向人才日趋饱和后,向各行业垂直渗透的行业发展趋势,契合我国新工科教育和智能制造强国的方针政策。
软件工程(智能制造)创办于2020年,是由2009年创办的原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三个专业方向合并而来,逐步形成以智能制造为基础,融入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自动控制等技术的交叉学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的专业特色。
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强的工程社会观、工程系统观、工程伦理观和工程实践能力,掌握宽厚的科学和工程基础理论,能够在未来智能制造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生产管理等工作岗位上,运用智能制造理论、方法、技术,并融合软件开发的思维、方法及技术,解决智能制造领域中软、硬件设计、开发与应用等工程技术和管理问题的创新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办学特色
本专业是软件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性专业。学院集中优势学科和科研平台以培养学生掌握扎实软件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智能制造技术相关知识。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行项目牵引下的自主式、探究式教学,尊重并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生创新创业留足空间,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本专业打破传统的以单一学科为依托的建设模式。依托 “虚实结合”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和共享校内外优质教学科研资源,致力于实现多学科交叉和协同支撑下的教研融合、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及学科竞赛,充分考虑未来智能制造人才基本知识和核心能力需求,既涵盖软件、机械、自动化等专业核心知识,又深度融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前沿技术。
主要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软件工程基础类、机械工程基础类及智能制造专业类等专业核心课。课程主要包括高级语言、面向对象开发、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概论、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Java开发、Python、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数控原理与系统、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机械工程材料、电气控制技术与PLC、数控加工工艺与装备、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器人概论、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导论、智能制造装备设计、智能传感与精密测试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及工程应用软件等。
办学条件
凝聚教学科研团队,打造优质师资队伍。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紧紧围绕专业建设和发展,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经过多年的积累,已形成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有序、教学科研育人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33人,教授、副教授19人,高层次、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占比超过70%。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江西省双千计划领军人才1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博、硕士生导师12人。
实行基于“科教融合、产教协同、联合培养、学科竞赛”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内拥有现代、先进的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和富有创意、挑战的学生工作室,学生在校内学习、实训,重点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职业能力,并通过参与国内各种大学生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校外合作企业通过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以及联合培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国际交流
本专业方向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长期坚持与国内外大学校际交流、学分互认。鼓励优秀学生参与公派留学、短期访问项目及国际学术会议,鼓励参与国内外学科、科技竞赛等多角度支持优秀学生跨国、跨校交流,拓展学生全球视野、提高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
毕业生未来发展方向
本专业软硬件并重,学生毕业后,能在智能制造和相关领域内从事智能装备设计、制造、研发与应用、软件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信息产品与服务企业等单位从事软件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软件设计、开发、研究、服务等工作;考取国内外研究生、公务员、教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