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58能源动力
1.硕士点及研究方向简介
能源动力硕士专业学位以能源动力相关行业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为导向,以创新发展为目标,培养掌握清洁能源技术、能源转换传输、能源高效利用等的理论知识,从事能源动力相关领域内的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改造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储能技术;2)清洁能源技术;3)固态电池;4)新能源动力技术;5)先进动力与自动化。
2.导师队伍情况及部分导师简介
本学科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与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硕士生导师12人,博士学历13人。江西省杰青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人才5人。其中有代表性的导师简介如下:
许梁,男,1981年12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江西理工大学新能源材料计算模拟中心主任,从事光催化、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和物性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重点(杰青)等项目;入选江西省高层次人才、江西省赣州市青年创新人才、江西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审专家库、中国有色金属专家库、全国能源材料与器件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西理工大学青年科技标兵、《Tungsten》期刊青年编委;荣获2019年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2018年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 2020机甲大师赛三等奖;近五年在Chem. Mater.,ACS Appl. Mater. Inter.,J. Mater. Chem. C,J. Phys. Chem. C,Catal. Sci. Technol.,Appl. Surf. Sci.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被SCI他引1000余次,编写专著1部,获批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3项。
薛锦春,男,1969年3月出生,江西赣州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硕士生导师。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重点研发专项、江西省教育厅项目、江西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委托的各类纵、横向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10余项,各类研究经费达200余万元。主持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目前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档次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10篇已被SCI、EI或ISTP三大检索收录,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
夏李斌,男,1981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现任江西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主要致力于稀土光功能玻璃/陶瓷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承担了“稀土材料学、稀土发光材料”等理论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功能荧光玻璃/陶瓷、固废玻璃陶瓷、高效荧光粉”等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分析。近年来,主持完成省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指导学生完成国家、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各1项,指导学生获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国家、省级奖励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2项,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科技项目5项,承担企业委托横向科研项目2项,总在研经费超百万元;第一作者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17篇、其中SCI二区以上论文10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
陈铜,女,汉族,1988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时代赣鄱先锋。多年来从事低维体系电荷输运特性的理论研究,熟悉掌握DFT-NEGF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ACS sensors,Applied Surface Science,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Nanotechnology、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等高水平期刊公开发表近50余篇SCI论文,多篇合作论文。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参与4项;主持4项江西省科技项目(包括省杰青项目1项);主持2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获得江西理工大学“清江青年优秀人才计划”支持,荣获2018国家留学基金委“面上”项目1项,并于2018.8-2019.8在加拿大McGill大学访学。出版专著4部,获批软件著作权 10余项。
苏远平:男,江西理工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 IEEE T-ASE和IJNM等SCI期刊审稿人,上海农业工程学会会员。受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BEACON国际研究中心邀请并资助,自2018年8月开始在BEACON国际研究中心开展为期2年的博士后研究,主要进行进化计算和智能优化理论的研究,参与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1项,参与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2两项,发表SCI和EI论文十余篇。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非线性控制理论、智能计算与优化、智慧农业与温室环境调控和智能农业机械与装备。
刘晶静:女,1985年11月生,江西樟树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稀土矿区土壤环境微生态、土壤氮素循环和矿区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主持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江西省教育厅项目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篇。
王海鹏:讲师,工学博士,江西理工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讲师,能源与物理系主任。2017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热能工程专业。主持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项,江西理工大学博士启动基金资助项目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学术专著1部。主要从事风力机气动特性及边界层流动分离控制研究。
钱国文:男,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激光增材制造、骨修复材料和肿瘤治疗研究,在骨修复材料制备、界面强化、生物学评价、组织学分析等相关技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Applied Materials Today、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Biofabrication等SCI 期刊发表论文20篇,被引285次,授权发明专利1 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4 项。
李权,男,汉族,1989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兼任南昌市微轲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曾在江西省科技厅借调工作一年多。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企业横向课题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省级、校级学科竞赛奖20余项,指导本科生完成或立项国家级双创项目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4篇、授权专利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9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排名第二),获软著15项。研究方向为低维纳米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机器学习辅助能源材料设计、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应用。
万智华:工学博士,中共党员,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工第三党支部宣传委员兼纪检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会员。硕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流体力学专业,博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2020年度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机械工程学院公派交流学习。研究方向包括换热器强化传热传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新能源利用与低碳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制氢输氢和氢冶金技术研究等。发表SCI、EI等高水平论文20余篇,受理授权实用专利10余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或参与省部级项目4项。主持市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4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5项,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3.硕士点开展的科学研究及业绩情况介绍
本学科研究领域包括储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固态电池、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动力技术、先进动力与自动化。目前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科技厅项目12项,教育厅项目8项;近两年发表SCI论文60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引进高水平博士人才3人,3人获批江西省杰出青年基金,1人获江西省“赣鄱先锋”、江西理工大学“青年清江学者”称号。
4.培养条件
本专业成立了江西理工大学新能源材料计算模拟中心校级平台和固态电池实验室,对接我校材料基因组与智能计算研究院,助力我校材料基因组计划和材料学科的发展。拥有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三维数字测量仪、单晶衍射仪、压电力显微镜、热分析仪、电化学工作站、铁电测试系统、压电测试系统、二阶非线性光学测试系统等各种精良仪器设备1000余万元,实验及附属用房面积1000多平方米,具有良好的教学与研究条件。
5.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
面向能源动力领域创新发展需求,以提升职业胜任力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融合为途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能源动力装备和基础设施的设计、制造及运行等相关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突出的实践创新能力,较强的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能够承担能源动力领域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基础理论课包括:数学物理方程、数值分析。
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包括:传热学理论及工程应用、工程热力学理论及应用、高等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能源动力学科前沿、冶金清洁生产技术与应用、能源利用原理与节能技术、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制氢技术与氢能利用、新能源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储能原理与技术、强化传热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