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成立于2016年8月,由原机电工程系和建筑与资源系资源教研室组成。学院2009年开办本科教育,2018年举办研究生教育。学院坚持以“德学兼修、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能力卓越”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爱国主义情怀深厚和具有“为人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特质的高素质、应用性、创新型人才,定位于教学研究型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65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全国高校十大中青年骨干人才1人,省级金牌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新时代赣鄱先锋3人,赣鄱俊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1人,江西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江西理工大学清江学者人才1人、青年科技标兵3人、十佳百优教师1人;学院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16人,博硕士生导师19人,博士35人,博士教师占比53.8%,在读博士5人。
学院设有材料制造系、机器人工程系、能源与物理系3个系和1个实验实训与检测中心。开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器人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3个普通本科专业和1个软件工程(智能制造)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450人,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111人。
学院围绕能源动力、智能机器人、新材料开发利用、生态与环境、增材制造等研究方向,精心打造了能源动力研究所、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研究所、智能材料与计算物理研究所、绿色生态与资源循环研究所、增材制造研究所5个研究团队。
学院2020年整体搬迁入驻综合实验大楼,现有本科实验室36个,科研实验室9个,实验室总面积8628平方米。还建有1个金工实训校内实训基地,负责整个南昌校区所有工科学生的金工实训教学任务。2024年,获批植入医疗器械增材制造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获批江西省优秀科普基地。
近五年,学院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2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1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1项,省级教改课题13项(重点课题2项),省级研究生教改课题3项,发表各类教学研究论文近40余篇,出版教材9部,获第六届省级优秀教材二等奖1 项;江西省“十四五”省级规划教材立项1 项,立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参加教学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4项。
近五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项(其中国家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各1项),牵头省级重点研发计划4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42项,累计科研经费近3000万元。在基础研究领域产出SCI论文220余篇(含ESI高被引论文20篇),授权发明专利47项,出版学术专著11部;技术创新成果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3项(一等奖2项)、中国稀土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二等奖1项、第十九届湖南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3项核心技术经鉴定达国际领先水平。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签订横向合同30余项,与广州益诚公司签订的两个千万级合同,技术合同成交额和专利转化额达2180余万元,与大博医疗、江西极光创新、江西京西康控股集团等企业签订2496万元研发合作协议,并建立联合实验室。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工作,2024年学科竞赛报名800余人次,学生覆盖面超过50%;省级及以上竞赛获奖人数占学生总数的超过10%。近五年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00余项,省部级奖项260余项,A类竞赛国家级一等奖19项,二、三等奖87项,获省部级奖60余项;在第七届、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学院获国家银奖1项、铜奖1项,省部级银奖1项、铜奖3项;近五年大创项目立项国家级25项,省级27项。学院机器人创新基地作为江西省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培训大学生超过1000人次,举办创新创业及机器人讲座50余场,接待企业及中小学生参观学习700余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