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江西理工大学(南昌)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测试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26日 21:46

第一节 研究缘起问题提出

一、教育生活史和教育理想追寻演进的必然

诚如吴康宁教授所说,唯希望对于这一问题(教师)的任何谈论都不要与论者自身的教育生活史和自身的教育理想追寻历程割裂开来。以此来看,作为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时候,都不应当与自身的教育生活史和教育理想追寻历程割裂开来,而应当把自身浸润在研究所处的情境中,原汁原味的体悟,方能既做好局外人,也做好局内人。我正是带着这样的告诫来确定研究主题的,虽然这是个很漫长的过程。

我的教育生活史观察是在长期接触大量学生群体中形成的,也包括我深入走进一些学生,参与一些学生的生活、学习与工作,那时我的教育理想是引导学生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的、拥有健康的体魄、具有强劲的学习动力、具有一定的审美品味的人。可越是走近他们,就越能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恶惧。在他们这样一个特殊的生理时期,有时因为学习产生困扰,有时因为情感产生困扰,有时因为家庭关系产生困扰,有时因为与老师和朋伴的关系产生困扰,也有时因为突遇重大变故而产生困扰……困扰一旦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加之自身的心理弹性不足,自我或社会威胁管理资源稀缺等因素,很可能导致他们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进而酿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和造成社会和家庭都无法承受之痛。而这与我而言并不仅仅是别人口中的故事,而是我所亲历的:曾经那充满青春和笑意的脸,而今已不复存在;曾经那如阳光般灿烂的生命忽然消失不见;一个曾经那么善良柔弱的他(她),变成了别人口中的凶徒;曾经别人眼中的榜样,如今却迷失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不禁问自己,如果没有了心理的健康,我之前所要追寻的教育理想究竟还剩下什么?我也无数次的问自己,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该怎么做?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并推动着我的教育生活史朝向一个看似偶然却又必然的演进方向发展,也让我在其中得到断断续续的感悟,当然有些是积极的启示,也有些则是深刻的反思。

.(用“(一)”,下同第一次教育生史的转折——读博

在我当辅导员的第17个年头,即2019年,我决定攻读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希望通过学习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在2年半博士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教育学、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学习,我不断反思曾经那些萦绕在心头的问题,我逐渐有了一些模糊的想法。1.我需要深层次地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及预防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因为事前预防远比事后干预重要,也就是要更加重视治未病,逐步提升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能力。2.结合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出口。因为心理危机的预防不仅仅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它还涉及到组织管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范畴,(!标点为英文)所以应该把它们结合起来,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出口。3.宏观和中观层面的体系和制度构建理念,并不能代表微观层面的实践落地,需要通过更多的微观层面的实践反思来验证体系和制度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以及促进其不断发展和完善。4.看似繁华各种心理培训背后,大都是依靠规模化生产的培训形式,培训对象游走在惰性知识的识记中,缺乏在具体情境中的参与、反思与领悟,很难真正产生默会知识,更谈不上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达到相关培训目标了。5.一些强调规范性的规定性动作,看似热闹却潜藏着很多刚性、硬性和形式主义的内容,忽略了激发培训对象的能动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反而造成了培训中自发的相互合作动力不足以及对于培训抵触情绪的滋生。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研究聚焦在了如何促进高校微观层面的心理危机预防工作

2.第二次教育生活史的转折(!标点为英文)工作分工的调整引起的问题聚焦

如果说我教育生活史的第一次转折是基于我对过去问题的迷惑、追问与思考那么我教育生活史的第二次转折,则是在对过去问题思考的基础上,对现实工作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之所以这么说,是由于从2021年起,我开始专门分管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也就是心理辅导员工作。基于两年多培养起来的学术研究习惯和行动研究的一般步骤,在接手这项具体工作前,我会首先了解该项工作的具体背景,这里的背景既包括社会、学校关于该项工作的相关政策背景,也包括学术界对该项工作的相关研究背景;其次,诚如毛主席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了解了工作相关背景的前提下,就应该对该项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进行调研,这里的对象包括心理委员,心理宿舍联络员以及班级普通学生;再次,在理论应然与现实实然的张力中发现问题、思考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设想,再将方案付诸于行动;最后,对行动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进行反思,进而提出改进方案。在最后两步的不断循环和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使具体工作得到改进与提升。

 所以,这次教育生活史的转折让我进一步将我的研究聚焦在了如何促进我所在的二级学院的心理危机预防工作?

二、开展相关调研

(一)访谈

自今年10月至11月中旬,笔者随机从大二至大四抽取12名心理委员和15名宿舍心里联络员,22名普通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主要目的是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里联络员的自述和普通同学的他述,了解作为学校(!标点为英文)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防与干预体制机制中,班级和宿舍两级所发挥的作用的现实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以及他们有哪些诉求?这也直接决定了我后续行动研究方案的制定。访谈提纲如下:

1.访谈提纲(心理委员宿舍心里联络员版)

谈谈你对学校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体系的认识与了解(例如有几级,发现疑似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后的处理流程是怎样的)

请谈谈你对心理正常、心理异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的看法,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你觉得学习和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的作用是什么?重要吗?

平时是否会主动获取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与信息?如果是,大概一周有多长时间,一般通过何种途径?如果不是,请说明原因。

你是如何被选拔或推选到现任心理健康岗位上的,你对心理健康预警或咨询工作是否有兴趣(少标点符号)

谈谈你对现任心理健康相关职务工作职责的看法?谈谈你的日常工作(少标点符号)

你是否曾经学过某些心理理论或心理疗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心理讲座和培训对你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在履行心理健康相关岗位职责的时候,你觉得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你是否希望得到指导与帮助?如果是,你希望通过何种方式得到帮助,每周你能接受的受帮助时长是多久?

2.访谈提纲(普通学生版)

谈谈你对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的看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心理讲座和培训对你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如果遇到了不开心的事和解决不了的问题,你会怎么处理?你会找心理委员和宿舍心里联络员吗?如果不会,请说明原因。

整理访谈录音是一项工作量非常大的工作,49人的访谈,近75小时的访谈录音,整理成近16万字的访谈材料。通过对访谈材料的分析,笔者有以下几点发现:

发现一:大部分的普通同学认为心理委员的存在感不强,尤其是大部分都不知道有宿舍心理联络员的存在。加之由于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的心理健康方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较弱,导致普通同学对其的信任度不高,就更不会找他们疏导困惑了。

001号学生说:我们班心理委员我接触得不多,基本没什么存在感吧。我不知道我们还有宿舍心理联络员。

009号学生说:有问题找班长啊,如果班长解决不了的事,他(心理委员)肯定更解决不了。

015号学生说:我觉得他(心理委员)还不如我知道的心理方面的东西多,干嘛找他,我自己解决不了,他就更解决不了了。

018号学生说:不想跟他说,怕他说出去。

发现二:大部分心理委员和宿舍心里联络员对学校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体系了解都不全面,对自己的工作职责定位不清。心理委员选拔的准入门槛低,参选动机差异性大,导致的后期心理工作开展动力差异大。

001号心理委员说:我是自己有兴趣,所以自己竞选当的心理委员,当时觉得能帮助别人,挺好的。

002号心理委员说:我是开始竞选班长没竞选上,所以想着那就能上那个班干就先干着吧,所以当的心理委员(少标点符号)

005号宿舍心里联络员说:我不太清楚(学校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体系)分几级,一般也不太会留意宿舍同学有啥问题,除非是太夸张、太奇怪了或是已经干扰到我们了,我可能会跟玩得好的几个或是班长说说,不行的话,最多和班主任和年级辅导员说说。

012号心理委员说:我觉得心理委员主要就是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发现有问题的同学及时上报给学院,每两周参加一次心理委员例会、每个月例行公事地交交心理月报表,组织心绿投稿和同学线上或线下参加心理健康讲座,其实我觉得吧,这事谁都能做吧,没什么技术含量。

002号宿舍心里联络员说: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就成了宿舍心理联络员,我本来是寝室长,班长说照惯例默认寝室长就是宿舍心理联络员,我也不知道宿舍心理联络员是干啥的,但是说每个宿舍要求必须要报一个,所以就报了我。

007号宿舍心里联络员说:好像我平时也没什么事要做,最多就是被要求听听心理方面线上直播或是偶尔参加培训什么的,感觉应该就是学校要求要有,就报了吧。

发现三:心理委员和宿舍心里联络员大部分表示觉得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非常重要,而且自身非常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但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弱,自主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对于心理危机事前预防的意识不强。

006号心理委员说:我觉得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很有必要,毕竟帮助自己的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人,但不会专门去主动学习,就是可能看新闻、刷短视频的时候看到了就瞄一眼,学习一下。

001号宿舍心里联络员说: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当然很重要,我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还是很缺的,但是学业太忙了,所以平时也不会主动去关注这方面的知识

005号心理委员说:如果身边有同学遇到了问题,我就会上百度和抖音上搜搜相关的帖子,如果没有,不会主动去看相关的知识。

发现四:在工作开展情况和对工作的看法上:一部分心理委员觉得由于班里大部分同学都很正常,所以自己无用武之地;另一部分则认为由于自己的存在感不强,同学的信任度不高,同学遇到问题,基本都是找班长;还有一部分则是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空有一腔热情,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宿舍心理联络员完全就是处于长期掉线状态。

004号心理委员说:其实班里的同学都挺健康的,没看出有什么问题啊!

009号心理委员说:我觉得心理委员在班里就是个没权没势,可有可无的存在。有事基本就找班长了,也不会找我。

011号心理委员说:其实我班上曾经有个同学因为失恋了,找到我帮他疏导一下,当时我就傻眼了,我自己都没谈过恋爱,更别说失恋了,怎么疏导啊,后来那个场面就很尴尬,不管他说啥,我就一句包治百病的话,兄弟,想开点,你这么优秀,还怕没女朋友?他和你分手那是她没眼光,早晚有她后悔的。那之后,他就再没找我说过这事。现在想想真想抽自己一耳光。

发现五:大部分的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和相关的培训、讲座对自己心理预防能力的提升所起的做用不大。原因主要集中在:(1p2用的序号是1.2.3.4.,感觉统一用(1)(2)(3)好些)功利主义的思潮致使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动机产生了偏差,他们普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较之专业类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就是杂课,学不学得好不影响以后找工作和考验,所以只要拿到学分就行。认识决定行为,不端正的学习态度自然导致上课时的神游。(2规模化生产的培训形式,培训对象游走在惰性知识的识记中,心理健康课讲发展史、理论的时间多,而与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联系与共鸣不强,缺乏具体情境中的参与、反思与领悟,缺乏身份的转变和意义的生成以及知识的创造过程,实操性和有用性不强,所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真正产生默会知识。

心理委员001说:如果学习效果排个序,我觉得应该是培训>心理健康课>讲座。培训比较浓缩,一般会针对一些专门的主题进行,培训的群体是固定的,人没有那么多,效果会好些;心理健康课,老师在讲案例的时候我还是很认真的,但只要一开始讲发展史,讲概念,呵呵,我就……其他同学虽然没在听,有的玩手机,有的看别的书,不过课堂的记录还是可以的,所以对于想学的同学,效果也还可以;至于讲座,则要看讲座老师的功底,一般我们一听到有讲座就有天然的排斥感,因为脑子里立马飘过几个字:浪费时间,因为讲座太多了,有线上的也有线下的,线上讲座的效果就不必多说了,现下人太多,本来就不想听,加上现场的嘈杂,就更没有听的兴趣了。而且里面很多内容大同小异,老师一顿讲,没啥体系,没啥实操,所以基本上没啥效果。(二)问卷调查

根据对访谈的分析,对我所在学院99名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进行了线上问卷调查。结果见附录1

从问卷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基本与访谈结果吻合。综上所述,笔者发现在二级学院层面的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与应然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异,存在选拔准入门槛低、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工作定位不准确、缺乏存在感、自主学习动力不足、心理危机事前预防意识不强、专业知识薄弱、专业技能缺乏和对一般培训形式的排斥等问题,且被访者大部分提出了对具有参与式和实操型的专业指导的诉求。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1.p2用的序号是1.2.3.4.,感觉统一用(1)(2)(3)好些)尽快帮助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委员明确岗位职责2.为他们搭建一个参与式、互动式,能实现身份转变、意义生成和知识创造的平台与载体。经过以上的思考,笔者认为实践共同体和以上要求的契合度较高,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平台与载体。所以,我将我的研究选题最终确定为:理工科高校二级学院心理危机预防实践共同体培育路径研究——H大学某学院为例。